产品
半个月前,唱吧正式推出“唱吧K歌”小程序。
唱吧是一款娱乐K歌社交软件。2012年5月31日,唱吧iOS版上线首日,就激活了10万注册用户。之后几个月,唱吧多次获得App Store娱乐免费榜冠军,并于80天后拿下1000万用户。
彼时,移动互联网创业方兴未艾。唱吧首次将线下K歌行为搬到线上,依靠产品创新和早期流量红利,迅速成长为娱乐社交类一款现象级产品。随着巨头入局,移动K歌领域迅速成为红海,唱吧也不断创新,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。
“唱吧K歌”小程序
这一次,唱吧将目光投向小程序。5个人花了1个多月,把唱吧App中的基础功能,完整挪到了小程序中。“唱吧K歌”成为首个支持唱歌功能的小程序。都说小程序不适合做重度功能,尤其是内容型产品。唱吧一踩就是两个坑,怎么回事?
近日,量子程序专访了唱吧CEO陈华,和他讨论了这次选择背后的原因,以及小程序的形态、特色和未来走向。
为何要做唱歌功能?
因为增量市场在微信
2018年,纵观所有互联网产品,最杀时间的莫过于娱乐社交App。这些产品也不是没做过小程序,快手、美拍都有同名小程序,微博甚至有两个。但这些小程序的功能并不完整,用户只能浏览和分享,不能发表内容。
“唱吧K歌”小程序,为什么偏要做唱歌功能?唱吧看重的是“增量市场”。
“现在用户越来越少,智能手机的出货量直线下降,大家不换手机了。”在陈华看来,换机潮除了带来预装,还会让用户重新研究App,下载新产品。现在用户不换手机,就连带着也不换App了。
QuestMobile 2018半年报告中指出,当前中国市面上有406万个App,而平均每位用户手机安装的App数量仅为35个。400多万个产品竞争30多个位置,难度可想而知。据陈华观察,很多下沉用户不会安装应用,手机中可能只有微信、支付宝和一个视频软件。
“他们觉得一个微信已经覆盖90%的需求。独立App的增量用户在减少,未来的增长点在小程序。”陈华计算了一下,全国iOS用户不足1亿,安卓用户也没有几亿,而微信用户是两者之和。
唱吧App的崛起,得益于赶上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。陈华回忆起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前半年,“2011年陌陌熬了6个月才获得100万用户。12年用户迎来大增长,那一年刚好小米手机来了。”
他认为,目前小程序处于“爆发前夜”。去年12月“跳一跳”上线,吸引很多开发者涌入,大量用户也开始使用。不过,用户习惯还没养成,“现在主动搜索小程序的人还是少数,大多数人是被动、不经意间点进去的。”
陈华将这个阶段理解为:应用市场出现之前,苹果手机刚出来的时候。他回忆称,2007年苹果1就发布了,直到2012年安卓应用市场火热,才掀起了移动互联网创业的热潮。
“我们把小程序当作一个端,把流量引进App不是目的,我的目的是在小程序里创造一个完整的App,形成闭环。到时候,很多人完全不需要知道app的存在,他只需知道小程序里就有很多同伴。”
陈华介绍,唱吧是第一个在小程序端实现唱歌功能的。“唱吧K歌”上线4天,用户数突破200万。70%以上的新用户都会唱歌,一次唱三到四首。
在他看来,重点是把H5浏览用户,变成App深度用户,再进一步变成传播用户。因此,只做浏览和分享功能,远远不够。
小程序可以强互动、杀时间
目前,“唱吧K歌”小程序的前三大流量来源,依次是:原有App(唱吧App分享到微信,呈现为小程序)、下拉任务栏和微信会话框。
唱吧App反哺小程序,当然不是唱吧的目的。在陈华看来,App带动只是一个基础量,最重要的是能带来多少新增用户。陈华很看重小程序的分享回流情况,“1个分享平均带来3点击和1个新用户。最多的一次,带来了500个点击,200多个用户”。
“公众号是全量push的通道,群是用户互动的场所。”陈华认为,小程序运营,本质上是微信运营。很多原来做App运营的团队,因为不懂公众号、群和小程序有什么关系,运营中面临很多挑战。原来做公众号的,因为有充分的社群经验,知道规则,反而能组局玩起来。
为了适应微信生态的特点,“唱吧K歌”小程序推出了“群助手”功能。用户把小程序分享到群聊中,只要好友一一点击授权,就能看到群里唱歌用户的画像和作品。基于熟人关系的信息读取,和“跳一跳”的好友排行异曲同工。
陈华觉得,新用户数、用户停留时长和分享回流,这些数据都“还不错”。最大的问题是用户留存,比App要差一些。他认为用户并没有流失,只是“想不起来用”罢了,“很少有人主动搜索,可能等到下次有人分享,他就又进去了。”
虽然小程序也有类似push的“消息模板”功能,但他觉得这一功能作用十分有限,因为必须和用户强关联才能调取。他预测,微信小程序肯定会再出一个push功能,“比如任务栏的小程序图标旁,可以加上小红点提醒”。
“小程序的名字起得不好,很多人一看到这个‘小’字,就觉得用户用完即走,不能做重度功能,我觉得这都是伪命题。”
目前,微信小程序可以添加到安卓手机桌面上。陈华认为,用户从桌面点击进入小程序时,就已经把它当成一个App了。只要产品真正解决了用户需求,他就会在上面花时间。虽然现在“唱吧K歌”的用户还没到唱吧App的量级,但70%以上新用户都会在小程序唱歌,和App的数据差不多。
重度功能,在陈华的理解中,就是“强互动”。现在“唱吧K歌”已经支持关注、分享、评论等功能,还可以给主播送花。
“小程序不可能是一个完整的App,但你可以把产品的社交关系,和微信的社交关系做映射和匹配。”陈华认为,小程序相当于一次重来的机会,历史负担的东西就不用做了,“或者有的功能很好,但没必要放在一个小程序里,你可以做一堆小程序。”
功能闭环、小程序矩阵
小程序是半场技术革命?
采访中,陈华一直强调“功能闭环”。他承认囿于技术限制,小程序无法做到跟原生App一样,但小程序可以通过“矩阵化”的方式,实现更多细分功能。因为小程序之间可以互相跳转,微信就像一条河,把所有小程序串连接起来了。
小程序每一个网页,都是一个入口。这意味着,用户只能先进入App主页再到达功能页,而小程序的分享功能,可以让用户直达功能点。不同的用户,可以进入不同的主页,满足不同的需求。
“小程序会变成矩阵式,逻辑相对独立,但可以互相链接。”用一组小程序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,就解决了“每位用户只用5%功能”的问题。同时,开发者也有了更多自由,可以专心把一个功能做到极致。
矩阵式的小程序,除了细分功能,还可以细分用户。
微信小程序的繁荣,和“用户下沉”的大环境分不开。“唱吧K歌”小程序和App的用户群也有区别。陈华透露,App的用户年龄分布是明显的“山峰型”,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居多。而小程序有好几个波峰,四五十岁的用户也很多,直到70岁曲线才降下来。
“中老年人不会装App,但不装不代表没需求,我们会专门为这些人打造功能。”陈华表示,用户下沉的趋势早已有之,但以前很难接触到这些用户,现在微信就是一个天然的下沉通道,加速了移动互联网的渗透。
特定人群的长尾需求,也可以靠小程序更好地满足。陈华发现,唱吧平台上有很多藏语歌,甚至唱京剧的也有不少。一方面,唱吧会进一步扩充正版曲库;另一方面,他还设想,小程序可以给特定用户提供独立主页。服务颗粒度更加细化,对定向获取用户很有帮助。
唱吧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红利,早期低成本获得了大量用户。如今,陈华认为下一个风口是小程序,微信互联网会重复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之路。不过,今天的用户获取要比以往更难,“以前大家没见过智能手机,觉得每个App都很高级,现在大家看到小程序,只觉得很方便,但不会太饥渴。”
因此,既要做适应微信生态的小程序,还要做产品创新。陈华透露,本周唱吧还会上线一款新的小程序——小唱猜歌。这是一个语音识别小程序,具体玩法是用户唱歌,机器来猜。“小唱猜歌”依托了唱吧多年来积累的人工智能音频技术,和此前刷屏的谷歌小程序“猜画小歌”玩法类似。
在陈华看来,每个App都应该小程序化。对单用户来说,有的是长期的需求满足,有的是一次性的拉新。两相结合,形成的一组小程序,可能比单一App的用户更多。就像QQ原本诞生于PC时代,现在移动端却比电脑版更好用。
<来源:量子程序>
p0